我市加强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观察

2023年10月07日 21:34:55人才队伍建设浏览量:4次

制造业高地需要高技能人才支撑。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着力营造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的浓厚社会氛围,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重塑“仙山、碧水、汽车城”战略优势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在构建“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进程中,我市加强与之相匹配的工程人才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0.06万人,其中取得工程师职称的达3.34万人。工程人才队伍实现从汽车工程单一门类向现代智能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多门类的发展转变,人才“关键变量”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今年9月,我市人才工作创新案例《构建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批工程师》在2023年(第六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评选中,从全国1900个案例中脱颖而出,获评最佳案例,全国仅30个,全省唯一。

立足产业发展所需

打造工程人才“硬核支撑”

“我们通过这个动力总成的平面解剖,可以清楚地看到汽车在运行时各零部件的状态……”作为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聘教授,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总装配厂退休汽车调整工王涛常身着一身旧工装出现在该校实训中心,致力于培养汽车行业后备人才。

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1969年10月,来自全国30多家工厂、设计院和建筑单位的建设者,特别是全国各地的汽车工程人才汇集十堰,拉开了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的序幕。

王涛1955年出生于山东淄博,1975年通过招工进入“二汽”,成为东风汽车公司总装配厂调试分厂一名调整工。42年间,王涛把智慧和汗水奉献给了东风公司,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累计参与装调东风车20多万辆,无一起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创造了卡车装调业绩的最高纪录;完成了3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同行业工人中技术革新成果最多;创造了国内卡车制造行业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操作法“王涛操作法”;撰写了8本累计逾百万字的汽车调整技术专业书籍。

得益于有一大批像王涛这样的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支撑,十堰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目前,我市具有千亿级制造业存量资产和年产100万辆汽车生产能力,汽车产业链完整度、产业集群度位居全国前列。全市现有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2000余家,科技型企业占比32.08%,拥有整车生产资质企业12家。

当前,我市正紧紧围绕做大做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一主”产业,突破性发展文旅康养、新型电池、绿色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健康等“四优”产业,培育壮大循环经济、卫浴、清洁能源、数字经济、供应链物流等多支撑产业,着力构建“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这亟需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工程人才队伍。在此背景下,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工程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机制创新为要

构建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吴杰:培养重型车辆维修人才”——2023年5月4日晚,央视一套《晚间新闻》以此为题,报道了全国技术能手吴杰的事迹。2014年从东风汽车技师学院毕业后,吴杰进入位于重庆的一家东风商用车销售服务公司从事汽车维修工作。2016年至2017年,他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维修项目比赛,一路斩获湖北省、全国选拔赛第一名和世界第九名的好成绩,获得“湖北省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18年,吴杰通过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方式,回到母校东风汽车技师学院任教,通过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取得正高级职称,成为全省最年轻的正高级职称人员。

吴杰是我市引进高技能人才的一个代表。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战略部署,加强工程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工程人才培养新机制。一方面支持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围绕“汽车产业链”,构建汽车设计、材料、制造、传动与控制、信息化与智能化等学科群,与国内知名高校签订“校校”共建协议,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支持企业参与工程人才培养全过程,与高校一起设计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打造工程人才成长新舞台。组建十堰市工程师协会,聚集和培育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软件技术开发、工业自动化等急需紧缺工程人才2440人。新组建湖北汉江技师学院,开展工程人才培养,年培养学生4000人。支持近200家企业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联合打造高能级平台,为大学生提高工程能力提供实践平台。支持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分别与美、德、英、法等国联合培养应用型汽车工程人才3000多人。

——激发工程人才创造新活力。围绕构建“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出台《关于加快“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建立12个类别的高层次和急需紧缺工程人才需求目录,集中培训“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骨干人才2500人次。依托“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湖北院士专家企业行”等活动载体,吸纳工程人才参与十堰产业发展,培养本地工程人才。

——营造工程人才发展新生态。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若干措施》等文件,为工程人才职称评审松绑;开辟工程人才职称申报“民营企业直通车”,主动上门为企业工程人才职称评审提供服务,累计接受办理320多家企业5100余人次的职称申报评审。强化工程人才激励,对有科技成果和重大贡献的工程人才,积极向省、市推荐表彰奖励。

编织工程人才摇篮

引领产业发展实效增强

“两位院士帮助我们突破技术瓶颈,院士工作站为企业发展带来最顶尖的智力支撑,企业产值连续几年实现几何式增长。”湖北凸凹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子卫对人才推动产业创新、拉动企业转型升级深有体会。

2015年,在“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活动中,该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和顾国彪达成合作协议,建立院士工作站,成为全市唯一一家拥有两名院士驻站的非公企业。企业通过柔性引才,培养了一批工程师人才,解决了“高强度钢板冲压回弹”等系列难题,先后获得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已发展成为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也由2015年产值不足500万元,达到如今年产值1亿元以上,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厚植沃土聚英才。通过加强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稳步增长,目前总量已达到20.06万人,较2020年增长7.4%;大学本科及以上占比54.1%,较2020年增加7.6%,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了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

经过培养,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有33384人取得工程师职称,其中助理工程师11320人、工程师19185人、高级工程师2879人,十堰市工程人才队伍实现从汽车工程单一门类向现代智能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多种门类的发展转变。

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和汽车工业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阵地,共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毕业生2031人,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工程人才10万多人,为十堰乃至全国汽车行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十堰已成为培养汽车工程人才的摇篮。

人才引领产业发展实效显著增强。在老一辈工程师的引领下,十堰从人迹罕至的山沟沟,发展为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04亿元,同比增长3.6%;规上汽车制造业产值1092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达44.4%。“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成效初显:2022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劲增长,易捷特、东风小康等企业竞相发力,全年生产新能源汽车10.6万辆,增长79.7%;新型电池产业发展迅猛,全年实现产值112.7亿元,增长206.2%;工业领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全年实现产值150亿元。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

制造产业和技能人才犹如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两翼”。在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征程上,我市将积极探索“产才融合”发展新路径,让人才与产业在“双向奔赴”“串珠成链”中成就美好、共赢未来。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湖北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http://hubei.taxs.vip/park/view.html?id=8633

展开